一、前言
人类一直希望通过控制风险以减少损失。但由于风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特别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造成风险因素不断增多,且呈现出多变、多样和多层次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只能在有限的时空内和知识水平上预见风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风险的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针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风险损失。如能掌握风险管理原则,将有助于风险的控制。
目前,风险管理已引起有关高层的重视。2002年国家依据ISO31000标准的DIS稿,颁布GB/T24353《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2009年正式发布ISO31000: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该原则与实施指南为科学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制定了风险管理的原则与通用的实施指导准则。作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管理体系运行的执行者,更要把风险意识融入日常的计量工作中,分析计量工作的风险源,严格执行机构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计量管理制度,跟踪和杜绝风险的损失,杜绝计量事故的发生。现就风险管理的十一项原则谈点粗浅看法。
二、十一项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原则一:风险管理创造并保护价值
风险管理以控制损失、创造价值为目标,有助于组织实现目标,包括人员健康和安全、合法经营、信用程度、社会认可、环境保护、财务绩效、产品质量、项目管理、运行效率和合同治理等方面。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说,建立新的计量标准项目,若事前未做好可行性研究,项目建立后潜在风险就可能酿成损失。因此,风险管理过程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既要关注不确定因素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要关注其消极影响。
原则二:风险管理嵌入组织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并非独立于组织主要活动和各项管理过程的单独活动,而是组织管理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战略规划、所有项目变更过程。组织的管理是综合管理,风险管理是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组织管理的业务流程中。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说,机构的战略规划、业务开拓、新项目建立、设备投入、设备采购、课题研究、财务、内部审核、法律事务、人力资源、质量、安全检校(安全生产)等,都应融入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应与内部控制框架一致,把机构风险管理整合到内部控制目标和要素中,并作为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和延伸。如仪器设备的采购过程存在不能按期交付的风险;计量管理时存在作业风险源以及检定、校准和检测不合格的风险;应严格按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以及作业指导书操作,注意自身安全。如油罐检定中,为规避风险,检定时应带上防毒面具操作,先了解油罐及控制阀、中间阀的开启情况,作业罐与输油管线的连接,以及膨胀阀的开启情况等,并“按章办事”。领导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现场,了解安全生产动态,与职工共同探讨安全检定、校准和检测的对策;同时,明确全员的安全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现场监督与管理,严格工作流程和标准化作业。
原则三:风险管理支持决策过程
组织的所有决策都应考虑风险和风险管理。决定行动的优先顺序并选择可行的行动方案,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是为了认识、评价风险管理单位的风险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制定管理风险的决策方案。因此,风险管理过程其实是一个管理决策过程。风险总是与决策相随。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说,存在项目投资风险、仪器设备采购风险等。风险管理支持决策过程。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都是为了确定最终风险管理的方案。
原则四:明确风险管理涉及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应考虑到不确定性及这种不确定性的性质,以及如何加以解决。风险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发生与否不能确定,如发生的时间、状况以及后果严重性程度。但风险的发生也是有规律的。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说,如火灾和爆炸风险,检定、校准几何量专业计量器具清洗用的120号汽油、理化专业检定可燃气体报警器用的异丁烷气体瓶等,只要将它们单独存放,控制其燃烧条件,消灭燃烧源,就不会发生火灾和爆炸。应积极确定这些不确定性,作出对策,降低风险的影响,确保目标的实现。
原则五:风险管理是系统的,结构化的和及时的
系统的、结构化的方法,有助于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并产生一致、可比和可靠的结果。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适于过程管理的原则,组织的风险管理由许多风险管理过程组成。要将多个风险管理过程按照一个统一的风险管理系统来管理,这样能取得最优的效率和结果。组织体系是风险管理的保障,风险管理应是及时的,有组织的。任何规模和类型的组织都面临风险,其所有活动都涉及风险。应通过确定风险准则,决定是否接受某一风险。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看,检定、校准和检测,存在数据采集正确与否的风险;建立检定/校准新项目时,存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采购仪器设备时,存在所购仪器设备能否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的风险等。因此,应形成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的习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进行比较,以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或可容许,以免出现不可接受的结果。
原则六:风险管理是基于最可用的信息
风险管理过程要以有效的信息为基础。这些信息可通过经验、反馈、观察、预测和专家判断等多种渠道获取,但使用时要考虑数据、模型和专家意见的局限性。风险的各个过程要收集大量的信息,确保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和风险决策的有效性。应建立获取风险有效信息的渠道。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说,校准和检测方法的性质有时会妨碍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严密的计量学和统计学上的有效计算。此时,实验室至少应努力找出不确定度的所有分量且作出合理评定,并确保结果的报告方式不会对不确定度造成错觉。在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时,要考虑信息的局限性,确保信息对决策的有效支持。
原则七:风险管理是定制的
风险管理是与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及风险环境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应与组织的行业、产品、经营模式、客户、竞争对象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受组织的文化、地域、历史、信仰、人员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组织风险偏好不一样、风险标准不一样,风险管理的决策和对策的实施也就不一样。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说,对于检测实验室防火和高压电等问题,需针对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内部设施摆设和外部环境等,作出具体的防险安排。另外,通过采用先进的计量管理方法,对测量过程、测量设备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测量的准确、可靠。在效益、成本、风险之间建立一个平衡点。如超出检定周期的测量设备大部分还是合格的,但这并不能保证这类测量设备都是合格的。所以,规定超出检定周期的测量设备为不合格设备,目的在于消除风险。我们不能保证在检定(校准)周期内的测量设备全是合格的,也不能保证使用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的测量,得到的量值是准确可靠的。因此,要把测量当作一个完整的过程来控制。利用统计技术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提前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
原则八:风险管理人文因素
风险管理意识是可以促进或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能量、观念和意图。应营造一种具有风险意识的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意识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促进也可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由于受个人知识、素养、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工作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其思维会出现各种偏差,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及风险的产生。如果在内部营造一种具有风险意识的文化,将有助于形成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如请安全防护专家上门讲课,进行安全教育,以增强大家有关防范和应对知识,降低相关风险。
原则九:风险管理是透明的和包容的
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组织各层面的决策者适当、及时的参与,以确保风险管理保持相关性和先进性。允许利益相关方适当地发表意见,并将其观点考虑到风险准则确定中。风险管理的决策者要参与风险管理过程,要和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协商和沟通,确保各方的观点能被采纳,确保各方的利益能最大限度得到保证,确保决策的有限性和针对性。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说,即使是检定机构的收发人员也应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将其记录在委托单中,以确保检测人员拿到样品检测时准确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否则,检测人员拿到样品检测时就不能满足客户要求开展检测,就无法确保客户的利益。
原则十:风险管理是动态的、迭代的和适应变化的
由于内部和外部事件的发生、组织环境和知识的改变,以及监视和评审的实施,有的风险会发生变化,一些新的风险可能会出现,另一些风险则可能会消失。应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变化保持敏感并作出恰当反应。风险管理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其各步骤之间形成一个信息反馈的闭环。应通过绩效测量、检查和调整等手段,使风险管理得到持续改进。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说,应通过期间核查、仪器设备使用前的检查和调整等手段保证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
原则十一:风险管理有利于组织持续改进
制定和实施战略以改善组织各个方面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动态更新的过程。风险管理要提高组织的风险管理意识,改进对机会和威胁的识别,有效配置资源,改善运作效果和效率,增强组织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计量行业这个特定领域来说,应制定和实施战略,来改善机构各方面的风险管理水平。应保持并不断提高风险意识,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实施战略,尽量规避和降低风险,做到有效的检定、校准和检测资源配置,从而改善检定、校准和检测效率。
三、结束语
风险无处不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策略,急于求成、疏于应变,只会“被打”、“挨撞”和“受损”。因此,计量检定机构应实施风险管理,控制风险,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风险事故。重点培养全员的业务风险管理能力,针对具体的对象或目标,设立策略风险、作业风险、资讯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识别及应对程序,使风险应对具有更大的关联性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