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转氨酶及其同工酶
转氨酶或称氨基转移酶是一组催化氨基在氨基酸与-酮酸问转移的酶类,参与体内多种非必需氨基酸合成,血清中转氨酶浓度的测定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作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iase,AS2)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前者俗称为谷丙转氨酶(GP'I),后者俗称为谷草转氨酶(GOT)。
ALT大量存在于肝脏组织中,其次为肾、心、骨骼肌等。血清ALT活性升高,通常表示肝脏损伤。ALT有两种不同活性的同工酶Q(ALTs)和D(ALTm),分别存在于细咆质及线粒体,后者的活性为前者的16倍。肝细胞坏死血清中以ALTm为主。
AST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按含量多少顸序分布于心、肝、骨骼肌和肾等,旰中7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AST有两种同工酶:ASTs和ASTm,分别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
乏线粒体。细胞轻度损伤时ASTs显著升高;而严重损伤时,血清中则出现大量ASTm。正常血清所含AST的同工酶主要为ASTs,但在病理状态下,如细胞坏死,则血清中以ASTm为主。
【检测方法】转氨酶的测定方法有许多种,其中以赖氏法最常用,由于此法操作简便、主并,一些小型实验室仍在使用。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多采用连续监测法进行测定。
ALT速率法测定中酶偶联反应式为:
上述偶联反应中,NADH的氧化速率与标本中酶活性成正比,可在340nm处检测吸光复下降速率。根据线性反应期吸光度下降速率(一△A/min),计算出ALT、AST的活力单位。
【参考区间】连续监测法健康成人参考区间为:ALT:男性为5~40U/L;女性为5~35U/L(37℃):AST:8~40U/L(37℃)。
【临床意义】ALT是反映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
急性肝损害时,如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中毒性肝炎,血清ALT水平可在临末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就急剧升高,且ALT>AST。一般而言,急性肝炎时血清ALT高低与临床病情轻重相平行,且往往是肝炎恢复期最后降至正常的酶,是判断急性肝炎是否恢复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计算DeRitis比值,即AST/ALT之比,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肝炎的转归也特别有价值。正常约为1.15,如比值有升高倾向,应注意有无发展为慢性肝炎的可能,此比值对判断肝炎的转归特别有价值。急性肝炎时DeRitis比值<l,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2,肝癌时DeRitis比值≥3。特别注意的是,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
ALT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机体器官有实质性损害时,ALT均可增高。发生胆道疾病对,肝细胞内ALT的一部分可通过肝细胞膜,经肝窦状隙进入血液,故当各种原因引起胆道梗阻时,可致ALT中度升高,梗阻缓解后1~2周即可恢复正常。其他肝胆疾病如胆石症、胆囊炎、肝癌和肝淤血时也可升高。但一般而言,这些疾病ALT升高很少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常以400U/L为界,超过此值绝大多数可诊断为肝炎。
血清AsT活性升高,多来自心肌或肝脏损伤;肾脏或胰腺细胞损伤时,也可出现很高的AST活性。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胆道疾病时AST亦可升高(表8-4)。
【评价】连续监测法是IFCC的推荐方法,是目前公认的国际参考方法。由于肝富含ALT和AST,并主要存在于旰细胞内,当肝细胞变性坏死时,可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显著升高,因此,血清转氨酶检测一直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准试验;进一步检测AST/ALT和AST同工酶,可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